玫瑰雙霜霉病
2018-09-18 來自: 云南興遇種苗有限公司 瀏覽次數:840
霜霉病稱為玫瑰的肝癌,為世界性玫瑰病害。若發病初期及時防治,還能補救,一旦到了后期,用藥物防治很難控制其蔓延,幾天就開始掉葉子。 癥狀主要侵染葉片,也侵染嫩枝、葉柄、花梗、花蕾和花。葉片受浸染后,葉面病斑初為紫褐色至褐色小點,后擴展成直徑1.5~13毫米的圓斑,黑色或深褐色,邊緣纖毛狀,病斑周圍常有***暈圈包圍。在擴大鏡下,病部可見黑色皰狀的小粒體,病斑往往幾個相連,病部周圍葉大面積發黃,使得病斑成為帶有綠色邊緣的"小島"。但個別品種上邊緣也可整齊光滑。病斑逐漸連在一起,形成大斑,周圍葉肉大面積變黃。病葉易于脫落,嚴重時整個植株下部葉片全部脫落,變為光干狀,也有些月季品種不脫落。在幼嫩枝條和花梗上感染產生紫色到黑色條狀斑點,微下陷。病害嚴重發生時,整個植株下部及中部片全部脫落,僅留頂部幾張新葉。嫩枝上的病斑點,初期為長橢圓形,暗紫紅色,稍有下陷。花梗上的斑點較小。當氣溫上升到25℃左右,空氣濕度接近飽和的悶熱天氣,發病***嚴重,陰雨季節病害蔓延***,侵染也重。 病原病原菌屬薔薇雙殼菌(Diplocarpon rosac)。另有一說:為放線孢屬的真菌[Actinonema rosae (Lib.)Fr.]分生孢子盤著生于寄主角質層下,以后突出表皮。大小為108~198微米,分生孢子梗短,不明顯。分生孢子長橢圓形或魚鰾狀,大小為18~25*5~6微米,雙細胞,上小下大,分隔處略有縊束。頂端如喙狀,常偏向一側。病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盤在病殘體上越冬。發生規律借助雨水或噴灌水飛濺傳播,昆蟲也可傳播。分生孢子也是初侵染來源之。分生孢子借風雨、飛濺水滴傳播危害,因而多雨、多霧、多露時易于發病。據試驗,葉上有滯留水分時,孢子6小時內即可萌芽侵入。萌發侵入的適宜溫度為20~25℃pH值為7~8,潛育期10~11天,老葉潛育期略長,為13天,病菌可多次重復侵染,整個生長季節均可發病,但炎夏高溫(30℃)干旱季節病害擴展緩慢。植株衰弱時容易感病。品種間抗病性存在關差異,一般淺色花、小朵花以及直立性品種易于感病,但無免疫品種。該病菌能在落葉上,枝條上或土壤里越冬,待溫度濕度適宜時,借助雨水、風吹,或澆水時濺起的泥土傳播,尤其是在多雨、多霧、露水重的天氣傳播更快。若下午澆水過晚,入夜前葉面浮水未干,也能促使本病發生。此外,植株種植過密或場地通風不良,也是誘發本病的主要原因。溫度25℃是發病高峰,只要溫度20℃以上,濕度100%,連續3個小時,霜霉病的發病率就可達100%,規避了上述條件也就達到了防治霜霉病的目的。
防治方法防治一般以預防為主,防治結合。一是挑選抗性強的品種。二是改善栽培環境,栽培場地要空氣流通,光照充足,每天至少保證6小時以上的光照。培養土要透氣,那些瘠薄土、板結土、鹽堿土是種不好玫瑰的。三是清除園中落葉、枯枝、雜草、廢物,并集中燒毀,以減少傳染源。
(1). 定植前可用800-1000倍百菌清防病,或1%的福美砷藥劑進行土壤消毒。月季苗期防止往葉片上滴水、噴灌,***噴灌要在晴天上午進行。
(2).栽植不宜過密,經常保持修剪以利通風透光,保持干燥。
防治藥劑可選用50%氟嗎啉.錳鋅可濕粉(國光三治)400-600倍液、58%甲霜靈錳鋅可濕粉劑(國光綠殺)400-600倍液、國光70%乙膦鋁錳鋅可濕粉劑800-1000倍液噴霧防治,連用2-3次,間隔7-10天。
(3).一旦發現病葉,立即剪除。不要隨意用手觸摸發病植株的葉片,防止人為傳播。發病時,可噴800倍50%的多菌靈藥液,此藥抗水沖刷。實踐證明,使用傳統的波爾多液來防治該病仍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。因為此藥在月季發病的潮濕天氣中具有較強的粘著性,在葉面上能形成一層薄膜,從而能有效地殺死病菌。波爾多液藥效可維持2周。由于黑斑病菌潛伏期長,噴藥時間***掌握在發病之前,效果會***。波爾多液采用100倍液石灰等量式,要現配現用,不要隔夜。噴施時間宜選在傍晚,中午高溫時噴易產生藥害。
目前主要使用藥有普力克、抑快凈等可以得到***控制,但一般不提倡治,主要是防。